《客家學術論談》

| | | 轉寄

二十年來台灣「客家文學」之討論(1988-2008)

摘要

Mak-ke係「客家文學」?—Liá-ke問題係chhin多有心想oi從事客家文學研究者無法度避免ke重要課題。唯有對「客家文學」有界定,chang有辦法真正進入研究。假使自1988年12月28日開始,以《客家風雲》核心人士主導,結合台北界菁英ke「還我母語」萬人大遊行算起,轉眼間,客家運動已行過二十個年頭,m̀-ku當時thèn著客家意識ke高漲、客家運動ke推展來引發一連串討論ke「客家文學」一詞,到今相同無定論。Ku-só本文試從歷史ke脈絡出發,去看「客家文學」係在án-ngiòng ke時代訴求中出現?客家界中,又án-ngiòng界定「客家文學」?本文將1988年至2008年分做「八○年代」、「九○年代」、「2000年-2008年」三個時代來看。「八○年代」方面,《客家風雲》雜誌係ke時最重要ke客家雜誌,當時對於「客家文學」ke討論大部分也集中在liá園地發表,ku-só在liá部分,側重在《客家風雲》雜誌關於「客家文學」ke討論情形。「九○年代」,「客家文學」ke討論又ko深入,ku-só主要分兩個層次來看「客家文學」ke界定問題,並試圖透過九○年代初《客家雜誌》舉辦ke「客家文學ke可能lâu限制」座講會呈現當時討論ke熱烈情形lâu無相同觀點之下ke各種看法。

「2000-2008年」,主要焦點放在現今台灣對於「客家文學」持續ke討論,藉著分析客家文學研究論文中研究者對「客家文學」ke看法,lâu相關評論文章來呈現台灣近八年來ke「客家文學」。論者希望做得藉liá文pûn ko多人了解liá二十年來「客家文學」討論情形,做得對於「客家文學」有ko深一層ke認識。

關鍵詞:客家、客家文學、客語文學、客家風雲

一、前言:

假使tui 1988年12月28日以《客家風雲》核心人士主導,結合台北界菁英ke「還我母語」萬人大遊行算起,(1)客家運動已行過二十個年頭。回顧liá二十年內台灣客家ke變化,其在社會界、傳播界、研究界、文學界等ke成果十分可觀。在社會上,客家人已漸漸擺脫「隱形ke客家人」ke諷刺,勇敢高呼「亻厓係客家人」,(2)以客家身份為傲;在傳播界,客家人有自家ke電視台做得發聲;(3)研究界底背,客家研究也佔一席之地,無論係語言、社會、文化、歷史、文學研究等,都有一定ke成果,聯合大學、交通大學、中央大學、大仁科技大學等也紛紛成立客家研究學術機構,(4)以開放lâu謙虛ke心歡迎ko多客家lâu非客家人士一同投入研究並接受批評指教;(5)文學界底背,thèn著客家意識ke興起、客語文字化ke研究推廣,黃子堯、杜潘芳格、利玉芳、江嵐、張捷明、劉慧真等客家作家sat-mâng行向實現「客家人以客家意識lâu母語創作客家文學」ke路上,其創作ke量lâu質都有所提昇。

M̀-ku,行過二十年,客家文學相同有chhin多需要ên-teû sat-mâng ke地方,論者希望以liá二十年為核心,針對客家文學研究中ke「客家文學」作回顧lâu反省。本文試圖tui歷史ke脈絡出發,去看「客家文學」係在án-ngiòng ke時代訴求中出現?客家界中,又án-ngiòng界定「客家文學」?本文將1988年至2008年分為「八○年代」、「九○年代」、「2000年-2008年」三個時代來看。「八○年代」方面,《客家風雲》雜誌係ke時最重要ke客家雜誌,當時對於「客家文學」ke討論大部分也集中在liá園地發表,ku-só在liá部分,側重在《客家風雲》雜誌關於「客家文學」ke討論情形。「九○年代」,「客家文學」ke討論又ko深入,ku-só主要分兩個層次來看「客家文學」ke界定問題,並試圖透過九○年代初《客家雜誌》舉辦ke「客家文學ke可能lâu限制」座講會呈現當時討論ke熱烈情形lâu無相同觀點之下ke各種看法。「2000-2008年」,主要焦點放在現今台灣對於「客家文學」持續ke討論,藉著分析客家文學研究論文中研究者對「客家文學」ke看法,lâu相關評論文章來呈現台灣近八年來ke「客家文學」。論者希望做得藉liá文pûn ko多人了解liá二十年來「客家文學」討論情形,做得對於「客家文學」有ko深一層ke認識。

二、「客家文學」在台灣

(一)八○年代ke「客家文學」討論

根據彭瑞金〈從族群特性看客家文學的發展〉一文指出,「客家文學」一詞出現在台灣文學界,做得追溯到西元1982年(民國71年)張良澤受紐約「台灣客家聯誼會」ke邀請,演講〈台灣客家作家印象記〉時,sṳt提到「客家文學」一詞,他口中ke「客家文學」,所指ke 係「客籍作家作品」。(6)當時張良澤ke演講,介紹龍瑛宗到吳錦發ke二十一位客籍作家,(7)m̀-ku màng進一步指出liá-teû作家ke優質或共通點。還有,在liá二十一位客籍作家底背,有人lâu他講「作家」,還不如將他teû列為「學者」ko適當,像:知名客家學研究者陳運棟。(8)M̀-ku張良澤ke〈台灣客家作家印象記〉確實開啟客家文學討論。(9)M̀-ku「客家文學」一詞正式引起熱烈討論,係在解嚴以後,thèn著客家意識ke高漲、客家運動ke推展來引發一連串討論。

1987年7月15日台灣解嚴後,同年10月25日《客家風雲》thèn著創刊。深具客家意識ke《客家風雲》,在第二期出現討論「客家文學」ke文章—林柏燕〈從水滸傳看客家文學〉,該文自《水滸傳》ke特殊語彙講起,林柏燕用語言觀點切入,去品嘗用客家話讀《水滸傳》ke箇中趣味,(10)接著提出「客語切音最符平仄」ke見解,進一步去講「母語文學」(11)ke可能性lâu意義。(12)還引李喬ke小說來抒發己見:「李喬係客籍作家當中,最中意將客家話,直接輸入者,m̀-ku基本上,他相同用流暢ke國語在寫作。Liá係注定ke、無奈ke.」林柏燕(13)認為,語言會影響文學,m̀-ku做m̀得領導文學。語文本身不停在變,假使過份強調語言ke普遍性,tiên-tó容易落入無法表現特殊性ke陷阱,ku-só無應該排斥各族群ke母語。M̀-ku母語文學ke書寫方式也容易造成一般讀者欣賞ke阻礙,即使係瞭解ke語言ke讀者讀來,對於用字ke關係,讀起來也可能會有怪異ke感覺。文學假使過度賣弄母語,tiên-tó會使小說本身顯得空洞無物。文學應該重在內容lâu意識ke表達,做得pûn 廣大讀者接受、了解、最尾產生共鳴。所謂ke「客家文學」,應以「客家意識」為指標,語言ke使用係第二重要ke。(14)

Tui林柏燕〈從水滸傳看客家文學〉做得發現:「客家文學」lâu「客語文學」時常pûn人放khiung-ha討論。Liá樣ke現象,在八○年代客家意識興起ke時節常常出現,尤其係《客家風雲》底背關於「客家文學」ke討論lâu努力ke方向上,常常khî在「客家文學」負擔「拯救客家話」使命ke立場。(15)莊石明在《客家風雲》第八期發表ke〈客家語新詩〉:「要拯救客家話,唯有多多推廣,大家多多使用,不但要講也要寫,寫到文學作品中。」(16) 就係看到文壇上chhin多Ho-lo人再度嘗試用Ho-lo話創作以後,(17)lâu「拯救客家話」ke期望寄託在「客家文學」上,ke篇文章極力鼓勵客籍作家嘗試用客語創作,提出「台語文學不應限於福佬台語」(18)ke主張。莊石明也在朋友鼓勵之下,在文章中嘗試將Ho-lo話現代詩——向陽〈阿爸的飯包〉lâu客籍作家ke華語現代詩——杜潘芳格〈平安戲〉,在參考1926年上海長老教會出版ke《客英大辭典》(Maciver編)lâu 1958年光啟社出版ke《客英字典》兩本大辭典以後,轉譯為客語現代詩。還lâu朋友嘗試創作ke客語現代詩〈阿爸亻厓愛帶你轉去〉在ke文章後背lâu讀者分享。(19)

Thèn著在莊石明〈客家語新詩〉以後,本身從事「客家話聖經」翻譯工作ke彭德修牧師在《客家風雲》同期嘗試用客語散文發表〈用漢字寫客家話的問題〉,並在一開始清楚寫明「本文請用客家話閱讀」。(20)在分享使用客家話文字ke經驗lâu原則ke同時,也直接用客語書寫來實踐自家ke主張,並認為就係因為「盡少人直接用漢字寫客家話,結果越來越少人會寫」,(21)希望「讀過漢文、有研究的專家,多多發表研究所得」,(22)pûn客家話書寫m̀會án困難。(23)後來《客家風雲》在第十二期(1988年10月1日)開始,邀請彭德修在「語文」專欄陸續發表《說文尋字》系列客語文章,探討lâu介紹客家話漢字ke使用。Tui liá可見《客家風雲》對於「語文」ke重視,「客家文學」lâu「客語文學」密切ke關係。

M̀-ku《客家風雲》對於「客家文學」ke介紹lâu探討,m̀係限制在語言。自第二期開始,就開始介紹馮輝岳《客家童謠選錄》,tui作者馮輝岳自家ke生命體驗出發去介紹客語童謠。還有羅肇錦探討客家歌諺文學性ke文章,認為客家歌謠善長善喻,無采ke地方係「只有堆疊的功夫,相反的妙喻,但沒有深一層的境界,也沒有要表現的主題,所以脫不開一個『俗』字」,(24)希望日後在創作歌謠時,注意到舊有歌謠無照應、無結構ke缺點,做得在境界lâu技巧方面再下功夫,來提昇客家歌謠ke品質。(25)鄉土歷史專家楊鏡汀在《客家風雲》第九期發表〈客家先賢怎可被遺棄?〉批評《新竹縣志》修志ke缺失,指出新竹客家重要作家吳濁流lâu龍瑛宗竟然無列入「藝文志」底背,客家鄉土文學(尤其係客家諺語)也在縣志缺席。雖然新竹縣底背大部份係客家人,《新竹縣志》顛倒「重閩輕客」ke情形,收錄ke詩文,竟無一人係客家人。(26)還有,《客家風雲》在1988年8月13日lâu 8月14日兩天舉辦ke第一屆「客家夏令活動」,也有安排鍾肇政lâu李喬主講〈客家人及台灣文學〉,(27)由彭鑫在第十一期(9月)馬上發表〈客家夏令活動圓滿閉幕〉一文記錄活動情形。行文中已直接將鍾理和、吳濁流直接以「台灣重要客家文學家」稱呼。

Thèn著解嚴後客家意識ke覺醒,台灣關於「客家文學」ke討論正式展開。八○年代ke「客家文學」lâu客家運動關係密切,「客家文學」負擔著「復興客家」、「拯救客家話」ke使命。在台灣文學上強調客籍作家ke表現lâu貢獻;在當時最重要ke客家雜誌《客家風雲》方面,開始出現實驗性客語文章lâu推行客語文字化ke文章。M̀-ku「客家文學」lâu「客語文學」也因為時常pûn人放khiung-ha討論,oi到九○年代ke沉澱期,「客家文學」lâu「客語文學」兩個命題chang漸漸分開來講。

(二)九○年代ke「客家文學」討論

結束八○年代,九○年代ke台灣,相同熱烈討論「客家文學」係mak-ke。M̀-ku八○年代偏重用語言立場討論「客家文學」ke《客家風雲》,九○年代「客家文學」ke定義漸漸歸到文學本身去講,所討論ke內容也更有深度,以下論者將九○年代「客家文學」ke討論分做兩個層次去探討。

1.台灣有「客家文學」無?

承繼八○年代關於「客家文學」ke討論,有teû論者開始對於「客家文學」ke存在感到懷疑。(28)假使台灣無「客家文學」,又做mak-ke來討論「客家文學」?Án-ngiòng ke討論有mak-ke意義?彭瑞金〈從族群特性看客家文學的發展〉sṳt寫到:

「從客家文學此一命題去探討時,可能發現客族人所創作的文學作品並不一定符合積極意義的客家文學。自有新文學運動以來,無論戰前、戰後,客族優秀作家人才輩出,客族作家的作品,無論質與量,在台灣文壇都可以無愧地掃除客族在台灣人口比例的少數弱勢,但卻無改於嚴格的客家文學並未誕生的事實。就新文學運動談客家文學,也仍然無法就客家意識去標舉客家文學,仍然只是指的客籍作家的文學表現。(29)」

清楚顯示他對「客家文學」ke憂心——嚴格來講,「客家文學」並無存在。無存在ke原因在於它teû缺乏成為「客家文學」ke主要成分——客家民族意識,ku-só最多做得稱作「客籍作家文學」,無應該冠上「客家文學」ke名。(30)並在1991年4月16日ke《自立晚報》副刊,發表了〈客家文學的黃昏〉提出:「試問,沒有客家生活,哪來客家文化?沒有客家文化,哪來客家文學?談客家文學,不能只過乾癮。」(31) 黃子堯(32) 〈臺灣客家的省思〉一文中也提出相同看法:「在這些豐盛的台灣文學資產裡,至多只能稱為『客家人作品』或『客屬作家作品』,而難能找到『以客家觀點』或『以客語的傳承和表現』做旨趣的文學趨向。」(33) 推論原因,客家人移民台灣ke時節,生活窮困,無閒從事創作,清領時代又在統一ke文學書寫lâu認同下,文學ke國族認同意識大於民族認同意識。日治時期,客籍作家受日文教育下,大部份用日文從事寫作,戰後oi tui日文過渡至中文寫作已經無簡單,在社會上,客家lâu其他族群混居ke情形yit來yit普遍,後生一輩離開客家庄到都市打拼也成為常態,客家後生一代離客家生活yit來yit遠之下,實在難去要求「客家文學」oi用發揚客家族羣文化為職志去從事寫作。(34)對於「客家文學」,只做得採ko寬ke定義來看,也因為án-ngiòng產生更多問題。

既然án-ngiòng,又做mak-ke oi高舉「客家文學」ke旗幟喏?Liá不得不講到客家人當時ke社會lâu民族處境。長期以來,客家人像受到雙重打壓ke民族,在「統治者」高壓統治之下,又oi面臨「Ho-lo文化」ke強勢入侵,客家人一旦離開客家庄,時常在現實考量之下隱藏自家身份,有時還會感到見笑。八○年代解嚴以後,國家控制鬆綁,本土化意義ke母語運動thèn著展開,m̀-ku「就在台灣開始風行說『台灣話』的時候,客家人才猛然警覺自己被台灣遺忘了,因為有些人以『約定俗成』的理由,堅持、理所當然『台灣話』,竟然是客家人不會說,也聽不懂的語言。想當然的,『台灣話』詞語裡所謂的『台灣人』,也必然沒有客家人的份了。」(35) 發譴 ke客家人,開始大聲喊「還我客家話」ke需求行上街頭。爭ke除thet語言,還有pûn人漠視、無受尊重ke台灣主人身份,lâu拯救語言背後危險ke客家。(36)在文學上,客家人強調客籍作家在台灣文學ke貢獻lâu成就,並開始發掘文學史料,在報刊雜誌發表對客家文學ke看法。當時chhin多Ho-lo作家嘗試Ho-lo文學ke創作,看在莊石明等客家人眼裏,也衷心期待客家有客語文學ke出現,ku-só出現像前文所提及ke莊石明〈客家語新詩〉、彭德修〈用漢字寫客家話的問題〉、林柏燕〈從水滸傳看客家文學〉等相關討論文章ke出現,並鼓勵進行做得突顯客家本色或用客語寫作ke客家文學創作。關於「客家文學」ke討論也就展開。高舉「客家文學」ke旗幟,m̀係一種口號,要去正視「客家文學」ke可能性,刺激嚴格定義「客家文學」誕生,pûn外界做得從中真正認識客家、了解客家,聽見客家ke聲音。

2、Ngióng般界定「客家文學」?

瞭解到現階段「客家文學」就算採用廣泛定義相同有chhin多問題,(37)《客家雜誌》在1990年1月舉辦「客家文學的可能與限制」座講會,主持人為羅肇錦,出席發言者有鍾肇政、林柏燕、古國順、范文芳、陳萬益、梁景峯、彭欽清、林郁方、涂春景、陳國義、黃子堯、徐正光、陳文和等人,(38)針對客家文學提出chhin多無相同角度ke意見。講論ke主題有三:1、Tui Ho-lo文學,tui各家立場lâu tui外國文學ke立場,來看客家文學定義。2、講文學lâu方言,也就係方言文學在歷史上ke現象。3、講客籍文學作家ke創作背景lâu社會變遷ke問題。最尾講客家文學ke可能性lâu限制性。(39)

Tui討論ke三大主題看來,做得發現「客語文學」lâu「客家文學」ke關係相同分m̀清楚,造成座講會一開始,陳萬益就先提出必須先釐清討論ke主角係哪ke,並提出「客語文學」係用客語做表達工具ke作品,「客家文學」無受客語所限,涵蓋範疇ko闊。只要符合以下三定義中ke任一ke文學,就屬於「客家文學」:

(1) 用客家人立場所寫ke作品:除thet引用ke語言係客家話之外,就算m̀係客語作品,只要題材lâu風俗、社會背景講到客家,就做得列入「客家文學」範疇。
(2) 作者係台灣客家人。
(3) 作者係海外或者大陸客家人:khî在推廣立場來看時,相同列入「客家文學」。

陳萬益也發現關於「客家文學」ke定義,眾說紛紜,他認為liá係彼此khî在無相同ke立場去界定「客家文學」有關,因為「客家文學」存在寬嚴無一致ke界定,也產生chhin多附帶問題。(40)Ku-só贊成應該用「客家文學」做liá-pái座講會討論ke主題。

范文芳也贊成lái-pái應討論ke係「客家文學」。他khî在文化立場,tui內容、語言、基本目標三方面去看「客家文學」。以內容來論,「客家文學」ke內容擁有去傳達或表現客家族羣文化(包括客家歷史、生活態度、價值觀等比較重要ke文化內涵)ke使命;以語言來論,建議做得lâu客語視為漢語中ke一支,使得文學書寫語言相同以漢語為主,來融入chhin多客家詞彙、特殊語法。並提出四點「客家文學」ke基本目標。

(1) 透過文學,pûn客家人緬懷過去。
(2) 記錄客家族羣ke痕跡。
(3) 表現客家文化,使其lâu其他文化互相學習交流。
(4) 連繫客家族群ke感情。(41)

認真來看,發現陳萬益lâu范文芳在探討「客家文學」時,兩儕ke立足點無相同。陳萬益khî在面對「既有」ke「客家文學」來劃出範疇,khî在推廣立場來將海外或大陸客家人ke作品也納入在底背。范文芳係khî在對「將來」ke「客家文學」有所期待,針對客家文學創作提出內容、語言、基本目標三方面ke建議,期待「客家文學」做得傳達或表現客家文化,lâu其他文化之間有所對話。就像陳萬益所講,彼此係khî在無相同立場去界定「客家文學」,在「客家文學」存在著寬嚴無一致ke界定之下,就容易產生問題。M̀-ku陳萬益lâu范文芳對「客家文學」ke討論,已漸漸將「客家文學」lâu「客語文學」分開來講,做得聚焦在「客家文學」ke討論上。

隨後,梁景峯也khî在對「將來」ke「客家文學」創作ke立足點上, 認為台灣應該發展ko廣泛ke客家文學:「台灣的客家作家,並不一定要寫客家的種種,只要他創作主題與客家有關就可以,並不一定事事物物都以客家為主,例如先期客籍作家鍾理和、吳濁流、李喬等等,他們在小說上的成就都很大」。(42)並提出訪問Ho-lo作家葉石濤時,葉石濤對客籍作家文學ke看法,認為客家人應秉持客家深厚ke族羣情感ke精神去從事創作,並行向現代,無lâu時代脫節,「客家文學」自然做得行出一條康莊大道。(43)林郁方也thèn著附議,認為「客家文學」ke定義oi歸到「文學」本質來看,語言tiên-tó係次要ke。「客家文學」應以反應客家族羣ke價值、思想lâu文化為主,重點在文學ke內涵lâu精神價值。彭欽清認為只要係寫客家人事物ke文學就做得稱作「客家文學」。後來,林柏燕也提出對「客家文學」lâu「客語文學」ke看法:「客家語文學與客家文學的分野,應該從文學所要表達的問題以及讀者能不能接受上面去考慮。」(44)延續八○年代在《客家雜誌》上所提出ke主張,認為文學中做得適度放入客家特色詞彙,顯出客家文學ke特色。M̀-ku無適合全面用客語表達。討論到liá,已清楚將「客家文學」lâu「客語文學」分開。相較於八○年代「客家文學」lâu「客語文學」時常糾纏m̀清,九○年代已經漸漸釐清「客家文學」lâu「客語文學」係兩個無相同ke概念。Liá也係「客家文學的可能與限制」座講會對「客家文學」ke一大貢獻。

M̀-ku,好像已經討論出結果ke座講會上,黃子堯提出完全無相同ke看法:「我們從小在母親的肚子裡就開始學客家話,那麼現在為什麼要把客語擺在文學之下呢?客語固然現在沒有文字,但我們也可以創造,跟文學可以創新一樣,只要運用純熟,推展成效好就可以有普遍的客語文學。」(45) Thèn著他提出對「客家文學」今後發展ke期望——oi用母語寫出有自主性ke客家文學。(46)回顧八○年代「客家文學」口號ke出現,m̀係tú好lâu客家人長期pûn人漠視ke境況息息相關?用母語創作文學,不但傳承客家話,也做得突顯族群ke自主性。八○年代《客家風雲》鼓勵「客家文學」行向「客語文學」ke訴求,無一定就係因為án-ngiòng ke原因。黃子堯還贊成將「客家文學」lâu「客語文學」放khiung-ha去講。林柏燕、羅肇錦、涂春景先後針對黃子堯ke發言提出回應,認為在「客語文學」在現實環境下相同有它推行ke侷限性lâu困難,「客家文學」還係先到「文學」面講chang做得。涂春景認為,現在為「客家文學」下定義還太早,必須先製造更多環境,pûn更多作者參與,等作品chhin多以後,再來批評。(47)陳萬益認為:

客語、台語文學的提倡,是有它的政治因素,也可以說是現實語言政策的偏差所造成的。……面對這一段歷史來講,語言給我們前輩帶來很大的困擾,我覺得在此沒有必要以這個困擾使同胞產生更大的磨擦以及文學創作的困境,我們應該以目前共同語為文學創作的工具。(48)

陳萬益無希望因為語言ke關係,tiên-tó pûn族群間產生磨擦或帶來文學創作ke困境,ku-só chang認為oi以目前共同語做為文學創作工具,m̀-ku他也肯定母語在文學中使用ke意義性:「在階段教育下,語言政策不夠平衡的情況,加強方言文學來提高文化意識是有其階段性的意義。」(49)

1990年1月ke「客家文學的可能與限制」座講會,在九○年代初就針對「客家文學」界定展開熱烈討論,除thet pûn「客家文學」ke輪廓yit來yit清楚,也進入「客家文學」一詞ke深入探討。自座講會以後,關於「客家文學」ke討論相同持續進行,黃子堯也對於「客家文學」ke討論文章結集成書,命名為《客家台灣文學論》在1993年出版問世,pûn關於「客家文學」ke討論無限制在內部,pûn廣大讀者做得獲得相關討論內容lâu討論情形,從中見到無相同ke立場lâu觀點,「客家文學」一詞所展現ke無相同ke意義。其中,就收錄羅肇錦〈何謂客家文學?〉、鍾肇政〈時代脈動裡的台灣客籍作家〉、李喬〈寬廣的語言大道——對臺灣語文的思考〉lâu大陸學者盧斯飛〈客家文學研究芻議〉。

羅肇錦〈何謂客家文學?〉一文,認為「客家文學」應tui「情」ke根源lâu「思」ke語言兩個基點去看,ku-só有狹義lâu廣義ke「客家文學」。以狹義來講,「客家文學」係客家人用客家思維進行客語寫作,它寫作內容重點在客家文化感情。以廣義言,「舉凡創作用客家思維(包括全用客家話寫作,或部分客家特定特有詞使用客家話其他用國語,都是用客家話思維的創作),而寫作時情感根源不離開客家社會文化」(50) ke文學全部屬於「客家文學」。肯定「母語」係思維ke工具,同時也係情感ke來源,認為母語創作有助將作者內心世界表露無遺,鼓勵母語創作ke出現。(51)

鍾肇政〈時代脈動裡的台灣客籍作家〉認為在文學範疇tî-tú,族群間做m̀得分彼此,假使強加分類,tiên-tó無聊,台灣文學需要大家無分彼此ke khiung-ha打拼。(52)李喬〈寬廣的語言大道——對台灣語文的思考〉ke看法lâu鍾肇政看法相像,批判台語精粹主義,認為無適合也m̀使在台灣ke「語言市場」中以「人為力量」lâu北京話排除。作家寫作時用自家已經熟悉運用ke語言文字寫作就做得。(53) 1994年鍾肇政〈客家文學的界說〉為《客家台灣文學選》作序時,進一步將「客家文學」界定於「屬於客家族群的作家、較含有客家風味的文學作品」。(54)

1993年大陸學者盧斯飛〈客家文學研究芻議〉在比較兩岸關注「客家文學」ke情形之下,對台灣學者討論「客家文學」ke情形表示欽羡lâu讚美之情。

「在大陸本土上,……因此這不能說是對「客家文學」的專門研究。倒是在近幾年來,台灣的報刊上出現了一些學者嚴肅研究客家文學的論文,如羅肇錦的〈何謂客家文學〉,彭瑞金的〈台灣客家文學的可能性及其以女性為主導的特質〉和〈客家文學的黃昏〉,鍾肇政的〈時代脈動裡的客籍台灣作家〉,吳錦發的〈鍾理和小說中的客家女性塑像〉等等。近日又讀到黃恆秋的〈本土語言與文學的觀察〉和〈客家文學的省思與前瞻〉兩文,感到立論詳密,論述全面,態度公允。雖是著眼於探討台灣客家作家創作的現狀與未來,但對海內外關注客家文學創作的研究者都有一定的啟示和參考價值。(55)

Tui lái做得知,自大陸學者盧斯飛看來,台灣「客家文學」ke相關探討研究,到了九○年代已十分可觀,pûn大陸lâu海外關注「客家文學」ke研究者來講,產生啟示lâu參考價值。同時在ke文章中,盧斯飛也認為台灣鄉土文學派ke有teû客籍作家文學,作品ke「客家特色」比大陸濃厚sit-pá,並推究其原因在於台灣客家人長期居住客家庄,熟悉客家庄ke自然環境、人情事態、風俗習慣lâu思想情感等等,lâu大陸年幼時期就離開客家庄,到外背闖天下,長期無在家鄉ke客家人ke情形無相同。Ku-só盧斯飛lâu大陸朋友在定義「客家文學」時,使用更廣ke定義:

「凡是祖籍在客家地區,其本人承認是客家人,至今仍會講客家話的詩人、作家,現在不管生活在什麼地方,其創作都屬於『客家文學』的範疇。……非客籍的作家,其創作只要符合黃恆秋先生提出的某一標準,也可列入『客家文學』的研究範疇。」(56)

台灣學者黃子堯(57)對「客家文學」界定ke標準也pûn大陸學者在界定「客家文學」時拿來作參考。還有,1994年3月鍾鐵民在「客家文化研討會」上發表〈客家文學與客家生活〉,認為「客家文學」需要描繪客家社會lâu客家生活,並展現客家硬頸精神。(58)

3.「客家文學」相關研究成果

1998年黃子堯出版《台灣客家文學史概論》一書,有系統描述自家ke客家文學史觀,同時liá也係台灣最早對於台灣客家文學史建構ke專書,深具時代意義。隔年6月羅烈師在《客家文化研究通訊》(59)第二期發表〈台灣地區客家博碩士論文述評(1966-1998)〉整理了三十零年來lâu客家相關ke博碩士論文,其中,以文學為主題,lâu客家相關ke博碩士論文有十七篇,真實以客家觀點出發ke博碩士論文有九篇——邱春美《台灣客家說唱文學「傳仔」的研究》、黃淑齡《近四十年來台灣地方音樂文獻之整理與收集》、楊佈光《客家民謠之研究》、方美琪《高雄縣美濃鎮客家民歌之研究》、曾瑞媛《桃竹苗客家童謠之研究》、張禎娟《台灣時令歌謠初探》、彭素枝《台灣六堆客家山歌研究》、陳雨璋《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賣茶郎故事的研究》、謝一如《台灣客家戲曲流變與發展:從客家採茶戲到客家大戲》。Án-ngiòng看來,lâu客家相關ke博碩士論文文學研究已經繳出一張靚ke成績單,m̀-ku認真一看,liá九篇全部係用客家觀點出發ke民間文學研究,無tui客家觀點出發ke作家文學研究出現。

推究原因,論者認為相同出在「客家文學」一詞ke界定問題。假使用客家民間文學來看,客家民間文學係客家人長期口耳相傳下ke集體創作,其內容lâu客家生活息息相關,所運用ke也係客語思維,完全符合「客家文學」嚴格ke定義。Ku-só,隨著客家意識ke興盛,用客家觀點出發ke客家民間文學研究博碩士論文紛紛出現。M̀-ku,「客家作家文學研究」必須處理「客家文學」ke界定問題,在「客家文學」定義相同模糊、màng有定論之下,oi從事「客家作家文學研究」並m̀簡單,因為在liá時期還màng出現。

4. 小結

在八○年代風起雲湧ke客家運動之後,九○年代關於「客家文學」ke討論進入沉澱期,彭瑞金lâu黃子堯等人兩儕都寫文章直接提出對「客家文學」存在ke質疑,在1990年1月ke「客家文學的可能與限制」座談會上,也有為數不少人認為嚴格定義下ke「客家文學」並無存在。Ku-só八○年代運動期「客家文學」一詞ke提出,其時代意義係做m̀得抹滅。高舉「客家文學」ke旗幟,m̀係chang為到pûn客家人內部歡喜,tiên-tó去正視「客家文學」ke可能性,刺激嚴格定義下ke「客家文學」誕生,pûn外界能從中真正認識客家、了解客家,聽見客家ke聲音。

九○年代初所舉辦ke「客家文學的可能與限制」座談會,已釐清「客家文學」lâu「客語文學」m̀係同一個命題,並針對「客家文學」,從無相同角度切入來深入探討。「客家文學」相關研究論文lâu著作也在此時期紛紛問世。M̀-ku「客家文學」相關研究論文內sa màng見以客家角度切入研究「客家文人文學研究」,用客家角度切入研究ke「客家文人文學研究」在近八年內chang陸續出現。

(三)2000年至2008年「客家文學」現況探討

2000年至2008年「客家文學」,創作lâu研究皆有走向「客語文學」ke趨勢。學校教育也將「鄉土教育」納入九十學年度開始ke九年一貫課程當中。2001年2月14日客委會成立後,推行客語能力檢定,推動客語文字化ke制定lâu推廣。在政府支持母語教育下,「客語文學」ke作品量大幅增加,已經有初步成果。在án-ngiòng ke時代背景下,「客家文學」ke討論相同繼續。

2000年5月27日舉辦ke「吳濁流作品國際研討會」上,楊國鑫發表〈吳濁流作品中的客家文化成分試析〉,在一開始便為「台灣客家文學」下定義:「以台灣時空為思考主體,融入客家語言、客家内容、客家意識等之文學作品」,(60)該文藉由分析吳濁流作品中ke客家成分,將吳濁流作品定位為「客家文學」。M̀-ku擔任評論人ke黃子堯認為:「大部份這些所謂的客家成份是一種點狀分佈,並非全面性的佈局」,(61)楊國鑫也沒無深入探討到liá-teû客家成份係在吳濁流創作ke mak-ke時期出現,lâu客家成份在吳濁流創作生涯中ke消漲變化。(62) 范文芳認為詞彙ke內涵,背後敢有客家人ke宇宙觀、客家人ke構詞方式或者客家人ke生活態度等等,係做得來討論。(63)這場評論會上,從楊國鑫〈吳濁流作品中的客家文化成分試析〉談到吳濁流敢有用客語思維進行寫作,其漢詩敢係客家話寫成,主要還係在探討吳濁流作品敢係「客家文學」,「客家文學」oi ngióng般界定。隔年六堆風雲雜誌社出版廖金明編ke《客家地方/鄉土文學研究》,該書全用四縣客語文寫就,以作為教學參考。黃子堯出版《客家書寫 台灣客家文藝作家作品目錄》。2003年曾逸昌編著《客家概論》延續前人對「客家文學」ke看法,黃子堯在同年出版《客家民間文學》,對客家民間文學作全面性又有系統ke介紹。

2004年,李喬、許素蘭、劉慧真編:《客家文學精選集:小說卷》問世,李喬在〈序.客家文學、文學客家〉探討目前「客家文學」界定上ke危險性lâu問題性。

「一般地說,「客家文學」的界定有寬嚴三個標準(或層次),一是作品中含有「客家人意識」,客家人或客家社會的生活方式、行為模式、思考模式、價值觀等的作品。二是作者是客家籍人,三是用客家的生活語言寫作的作品。上列三標準說來眉清目秀,有板有眼,可是略予分析,卻是瓜葛糾纏模糊而陷阱處處。」(64)

將八○年代至今關於「客家文學」ke定義,清楚劃分為三個標準(或層次),於後文說明將它teû拿來做界定「客家文學」ke標準(或層次)時所存在ke危險性lâu問題性。並從前人提倡「客家文學」之因談起,認為「『好的文學』才是最後理想與目標」,(65)ku-só,「倡言『客家文學』是一種過程,目的是『客家人創造出高境界的文學作品』」(66) 來期待客家人可從「客家文學」而「文學客家」而「文學台灣」。當「客家文學」變成係一個「過程」時,顯得「客家文學」ke釐清、界說無án重要。

在liá時期,客家文人文學研究論文開始先後發表。2004年林櫻蕙ke《現代客語詩之表現形式研究》專針對現代客語詩做研究,對於「客家文學」ke界定,承繼黃子堯lâu羅肇錦、鍾肇政對「客家文學」ke看法,進一步對「現代客語詩」下定義:「就創作方面來說,是指客屬作家,用部分或全部使用客家話來寫作;就內容方面來說,是指詩作中明顯呈現客家人的生活樣貌與內心感受,並發揚客家文化的精神與內涵的作品,才能真正屬於客家文學裡的現代客語詩」。(67) 隔年,徐碧霞《台灣戰後客語詩研究》先係引前人對「客家文學」ke界定標準,然後製作客家文學ke意涵質素分析表,m̀-ku她無進一步去界定「客家文學」,tiên-tó直接接論「客語文學」。同年10月,曾昌發也在「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發表〈客語詩的特色〉,其「客語詩」ke範疇係客家山歌lâu杜潘芳格ke客語現代詩。(68) 2007年蔡淑齡《黃娟《楊梅三部曲》研究》,參考黃子堯對於「客家文學」ke看法,認為面對「客家文學」ke定位,應採取較寬鬆標準來看,以「客家意識」為首要條件,「客家語言」為次要條件,其文學主題無以客家人生活為限。(69) 同年,王幼華發表ke〈客家族群的定位與文學史撰述〉,認為「客家文學」係thèn著「台灣意識」lâu「台灣文學」孕育而生。王幼華從台灣本土運動出發,看「客家文學」ke歷史脈絡。

2007年6月徐正光主編ke《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問世,其中ke「文學篇」,請彭欽清、黃子堯執筆,由其列出八○年代以來客家文學研究論文——客家作家文學研究論文十二篇lâu客家民間文學研究論文十篇,(70)同前述ke客家文學研究成果來看,客家文學研究至今已累積一定ke成果。M̀-ku在「客家文學」一詞màng有定論下,大部分研究者雖然在論文中有處理界定「客家文學」ke問題,在引述前人各說之後,往往謹慎放寬「客家文學」ke界定,而界定為「客籍作家ke文學作品」,又或直接進一步進入較無爭議ke「客語文學」或「客家民間文學」界定。由此應證,在客家文學創作lâu研究上,還有一條chhin長ke路要行。

從liá八年來看,因為政府帶頭ke本土化政策,使得本土文學有更多發展空間lâu伸展舞台,客委會ke成立,也大力推動客語文字化ke制定lâu推廣,「客語文學」ke作品量在liá時期大幅增加,並受政府公開鼓勵。黃子堯lâu王幼華等研究者已開始進行「客家文學」ke史學建構,「客家文人文學研究」也在liá時期出現。在「客家文學」ke歷史潮流中,liá八年無疑係突飛猛進ke時期。無論在文學創作抑係文學研究上,都有從「客家文學」走向「客語文學」ke趨勢,面對án-ngiòng趨勢,雖然嚴格定義下ke「客家文學」好像要出現,sa有行向小眾ke隱憂。

三、結論

「客家文學」ke討論已行過二十個年頭,「客家文學」相同係「進行式」,thèn著時代變化,文學作家用創作來創造更多「客家文學」ke可能性,研究者也在過去、現在、未來之間,尋找「客家文學」適當ke定位。八○年代以來擔負拯救客家話、傳承客家文化使命ke「客家文學」,並無chang停留在清治、日治、戰後時期客家文學家ke成就,tiên-tó係在力求文學自主性,傳達新一代客家人心聲下,不斷嘗試,勇於向嚴格定義下ke「客家文學」——客家人以客家意識lâu母語創作ke客家文學——挑戰。黃子堯客語詩集《擔竿人生》、張捷明ke客語童話創作《客家細老鼠同番豆》、高翊峰ke客家小說創作〈石堨阿媽〉等等在無相同文學領域創作ke努力係有目共睹。其中又以客語現代詩ke創作數量最豐,而較缺乏年輕一代客籍作家對客家ke筆耕。誠如彭欽清、黃子堯在徐正光主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文學篇」結語所言:

「近年來,學術界對幾位傑出客籍作家給予相當高的評價,對他們的作品的相關研究,不論是質或量,也日漸提昇。遺憾的是,相較於他們對當時客家生活的辛勤記錄,現代客籍作家對於客家卻明顯疏於耕耘,或者這是大環境使然,但客家文學出現嚴重的斷層則是不爭的事實。」

期待後生一輩ke客籍作家也做得在文學創作中加入客家元素,m̀好pûn「客家文學」在不知不覺中又退出台灣文學舞台。本文試以耙梳前人資料方式,建構台灣「客家文學」ngióng般在歷史潮流中不斷受到討論,而在研究界方面,又有nai-teû研究成果出現。期望透過liá文pûn更多人能對1988年至2008年這段「客家文學」史有更多ke認識lâu了解,也期待「客家文學」在未來ke日仔裡會有更多、更美好ke發展。

註解

1、黃恒秋編:《台灣客家文學史概論》,頁206。
2、「亻厓係客家人」,即「我是客家人」。
3、在2003年客家電視台開播之前,有以地方廣播電台lâu 1996年成立ke「寶島客家電台」發聲。客家電視台開播以後,其傳播力lâu影響力ko大,並開始製作客家節目,ku-só客家電視台ke成立,做得講係客家在傳播上開啟重要ke一頁。
4、如,聯合大學全球客家研究中心、大仁科技大學客家研究中心、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工作坊等等。
5、2008年12月20日lâu 12月21日交大主辦ke「第二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發表者、演講者有來自無相同族群或國家ke學者,如:施添福lâu洪馨蘭係Ho-lo人,孔邁隆(Myron L. Cohen)係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外國學者。
6、參自彭瑞金:〈從族群特性看客家文學的發展〉(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羣與現實之間》,臺北市:正中,1991年11月),頁136。
7、彭瑞金於〈台灣客家文學的可能性及其以女性為主導的特質〉一文中又講係「四十位」客籍作家。王幼華〈客家族群的定位與文學史撰述〉亦認為係「四十位」客籍作家。Liá部分仍待查考。此處暫採彭瑞金〈從族群特性看客家文學的發展〉ke說法。
8、參自彭瑞金:〈從族群特性看客家文學的發展〉,頁136-137。陳運棟,苗栗頭份人,係研究客家文學、社會、歷史ke知名學者,著有《客家人》、《台灣的客家人》等書。
9、彭瑞金:〈從族群特性看客家文學的發展〉,頁137。
10、林柏燕用客家話讀《水滸傳》時,發現底背對話當中原本無法瞭解ke語彙,一用客家話唸,就能明白意思。如:「不廝」,即客語ke「不便」、「不用」、「不必」之意;「歇」,即「住宿」,m̀係「休息」之意。
11、林柏燕在當時係用「方言文學」稱之。
12、參見林柏燕:〈從水滸傳看客家文學〉(《客家風雲》,第二期,1987年),頁26-29。
13、參見林柏燕:〈從水滸傳看客家文學〉,頁26-29。
14、參見林柏燕:〈從水滸傳看客家文學〉(《客家風雲》,第二期,1987年),頁29。
15、張堂錡〈客家文學VS.客家社會——臺灣客家文學中所反映的社會關係〉認為,Liá lâu當時推動「客家文學」ke時代背景有關,客籍作家一開始係在對保存母語ke危機意識lâu發揚客家文學ke使命感動之下,開始進行文字工具化ke實踐,使得有teû直接以客語轉換成文字ke方式逐漸產生。M̀-ku據論者觀察,客籍作家大部份還係khî在發揚客家文化或者強調客籍作家在台灣文學史ke重要性上去講客家文學。M̀-ku,以《客家風雲》為觀察對象時,其相關討論確實有偏重在客家文學有保存母語ke使命感之上。
16、莊石明:〈客家語新詩〉(《客家風雲》,第八期,1988年6月1日),頁61。
17、關於當時八○年代中葉興盛起來ke「閩南語文學運動」,可參見林央敏《台語文學運動史論》之〈台語文學的理論建構——台語文學運動之四〉,底背有講到對於「台語」一詞ke疑義,討論究竟「台語」係專指「閩南語」,抑係通指「台灣各族群語言」。
18、莊石明:〈客家語新詩〉,頁61。
19、莊石明:〈客家語新詩〉,頁62-63。莊石明朋友所創作ke〈阿爸亻厓愛帶你轉去〉,係《客家風雲》內第一首客語詩,無采ke係m̀知他ke名。
20、彭德修:〈用漢字寫客家話的問題〉(《客家風雲》,第八期,1988年6月1日),頁64。
21、彭德修:〈用漢字寫客家話的問題〉,頁65。
22、彭德修:〈用漢字寫客家話的問題〉,頁65。
23、彭德修:〈用漢字寫客家話的問題〉,頁65。
24、羅肇錦:〈歌諺品質有待提昇〉(《客家風雲》,第八期,1988年6月1日),頁70。
25、羅肇錦:〈歌諺品質有待提昇〉,頁70-71。
26、楊鏡汀:〈客家先賢怎可被遺棄?〉(《客家風雲》,第九期,1988年7月1日),頁55-59。
27、演講時間為1988年8月13日14:00-15:20,地點為陳林法學基金會。
28、也有像陳萬益、羅肇錦等人肯定「客家文學」ke存在。這牽涉到彼此對於「客家文學」ke定義無相同造成ke.
29、彭瑞金:〈從族群特性看客家文學的發展〉(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羣與現實之間》,台北市:正中,1991年11月),頁132-133、135、135。
30、參自彭瑞金:〈台灣客家文學的可能性及其以女性為主導的特質〉(《客家台灣文學論》,台北縣新莊市:客家台灣文學史工作室,2003年12月二版),頁87。
31、彭瑞金:〈客家文學的黃昏〉(《文學隨筆》,高雄市:高市文化,1996年5月),頁152。
32、黃子堯,筆名黃恆秋、黃恒秋,本文統一以本名「黃子堯」論述。
33、黃恆秋:〈台灣客家的省思〉(《客家台灣文學論》,台北縣新莊市:客家台灣文學史工作室,2003年12月二版),頁13。
34、參見黃恆秋〈台灣客家的省思〉、《台灣客家文學史概論》,lâu彭瑞金〈當客家不再客家〉、〈台灣客家文學的可能性及其以女性為主導的特質〉。
35、彭瑞金:〈當客家不再客家〉(《文學隨筆》,高雄市:高市文化,1996年5月),頁145。
36、從《客家風雲》創刊詞,做得看到當時客家人ke憤怒。
37、 《客家雜誌》前身為《客家風雲》雜誌,1990年元旦改組更名,大致繼承《客家風雲》ke宗旨,以延續客家文化香火、爭取客家族群權益為目標。
38、其中,鍾肇政、林柏燕、陳國義以作家身份出席,黃子堯以詩人身份出席,陳文和以《客家雜誌》發行人身份出席。
39、〈客家文學的可能與限制(座談會)〉(《客家台灣文學論》,台北縣新莊市:客家台灣文學史工作室,2003年12月二版),頁43。
40、以上陳萬益的觀點,詳情請見〈客家文學的可能與限制(座談會)〉,頁43-44。
41、以上范文芳ke觀點,詳情請見〈客家文學的可能與限制(座談會)〉,頁44-45。
42、〈客家文學的可能與限制(座談會)〉,頁45-46。
43、以上梁景峯ke觀點,詳情請見〈客家文學的可能與限制(座談會)〉,頁45-46。
44、〈客家文學的可能與限制(座談會)〉,頁52。
45、〈客家文學的可能與限制(座談會)〉,頁53。
46、參見〈客家文學的可能與限制(座談會)〉,頁53。
47、參見〈客家文學的可能與限制(座談會)〉,頁53-55。
48、〈客家文學的可能與限制(座談會)〉,頁56-57。
49、〈客家文學的可能與限制(座談會)〉,頁57。
50、羅肇錦:〈何謂客家文學?〉(《客家台灣文學論》,臺北縣新莊市:客家臺灣文學史工作室,2003年12月二版),頁9。
51、參見羅肇錦:〈何謂客家文學?〉,頁6-10。
52、鍾肇政〈時代脈動裡的台灣客籍作家〉(《客家台灣文學論》,臺北縣新莊市:客家臺灣文學史工作室,2003年12月二版),頁131。
53、李喬:〈寬廣的語言大道——對臺灣語文的思考〉(《客家台灣文學論》,臺北縣新莊市:客家臺灣文學史工作室,2003年12月二版),頁181-182。
54、鍾肇政:〈客家文學的界說〉(鍾肇政主編,《客家台灣文學選1》,台北:新地,1997年8月第一版第二刷)。
55、盧斯飛:〈客家文學研究芻議〉(《客家台灣文學論》,臺北縣新莊市:客家臺灣文學史工作室,2003年12月二版),頁169。
56、盧斯飛:〈客家文學研究芻議〉,頁174。
57、「黃恆秋」為黃子堯的筆名。
58、鍾鐵民:〈客家文學與客家生活〉(《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1994年10月,頁84-90)。
59、創刊在1998年10月,係中央大學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ke刊物,也係台灣學術界客家研究ke重要刊物。
60、楊國鑫:〈吳濁流作品中的客家文化成分試析〉(林柏燕主編,《吳濁流百年誕辰紀念專刊》,新竹:竹縣文化局,2000年12月),頁212。
61、林柏燕主編:《吳濁流百年誕辰紀念專刊》(新竹:竹縣文化局,2000年12月),頁227。
62、林柏燕主編:《吳濁流百年誕辰紀念專刊》,頁227。
63、林柏燕主編:《吳濁流百年誕辰紀念專刊》,頁229。
64、李喬:〈序.客家文學、文學客家〉(李喬、許素蘭、劉慧真編,《客家文學精選集:小說卷》,臺北市:天下遠見,2004年),頁2。
65、李喬:〈序.客家文學、文學客家〉,頁4。
66、李喬:〈序.客家文學、文學客家〉,頁4。
67、林櫻蕙:《現代客語詩之表現形式研究》(台北:台北師範學院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頁35-38。
68、曾昌發:〈客語詩的特色〉(國立台灣文學館,「2005年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2005年10月29日-10月30日)。
69、蔡淑齡:《黃娟《楊梅三部曲》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 月),頁51-54。
70、詳文請見徐正光主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市:台灣客家研究學論,2007年6月),頁337。